让工业遗产不再“沉睡”( 四 )

“目前,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批重要工业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利用发展的典型经验不断涌现,重视保护利用工业遗产的良好社会氛围正在形成。”王江平说。

老厂房“变身”为文创产业园

案例:德国的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心脏”。随着传统工业的衰败,煤矿关闭,冶炼厂停产,大量工人失业,鲁尔工业区也一度陷入低谷。如今,废弃的钢铁厂变成了露天博物馆,废旧的贮气罐被改造成潜水俱乐部的训练池,仓库和厂房被改造成音乐厅、电影取景地。这些见证了德国百余年工业历史变迁的工业遗存,随着时代的发展“涅槃重生”,吸引了大量来自全球的游客。

红墙厂房、空中廊桥、脱硫塔……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751D·PARK”,由国家工业遗产国营751厂改建而成。作为“一五”计划期间国有重点工业项目所在地,这里曾经供应北京三分之一的煤气。经过改造后,当年的煤气储罐、动力管廊等“老物件”具有了新功能,焕发出新生机。

无论是由10个12米高、直径约5米的脱硫罐改造而成的751时尚回廊,还是由老煤气厂工会图书馆改造成的一个汇聚了300多种3000多株植物的“魔法铺子”,都让人充分感受到这里的新活力。工业时代痕迹还在,但曾经的老煤气厂已“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以设计见长的文化创意园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