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业遗产不再“沉睡”( 七 )

“一些地方对工业遗产的文化内涵、科普价值等挖掘整理不够,加上能整合工业文化和旅游商品的跨界人才相对缺乏,许多工业遗产未能形成应有影响力。”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王国庆说。

业内人士称,我国工业遗产既有公益属性,又有较高的经济社会价值。一些社会力量虽然有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的积极性,但因改造投入大、受益周期长,短期租赁的业户不敢投入大笔资金,许多社会主体处于观望状态。公众认识不足,开发能力有限等,也影响了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水平。

未来,应如何加强保护利用,让更多的工业遗产不再“沉睡”?

从政策方向来看,《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指出,支持利用国家工业遗产资源,开发具有生产流程体验、历史人文与科普教育、特色产品推广等功能的工业旅游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打造具有地域和行业特色的工业旅游线路。鼓励利用国家工业遗产资源,建设工业文化产业园区、特色小镇(街区)、创新创业基地等,培育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工业创意等业态。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仲继寿认为,做好工业遗产开发利用工作离不开创新和创意。各地宜从自身实际出发,不可照搬照抄,不可“一窝蜂”模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