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回藏区重建奶粉厂 见证牦牛乳制品从衰落到重生( 二 )

2001年,他终于走进向往已久的“外面的世界”。那一年,他考上成都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到成都上大学的那天,在翻过巴朗山时,他对着大山说了句:“以后把家人接到成都,再也不回来了。”大学毕业后,他又考上了研究生。

命运兜转,2009年,彭云因在北京的销售业绩出色,被高原之宝派往若尔盖重建奶粉厂。“开始我有点排斥,转了半天又回到了比家乡更偏僻的若尔盖。”他说,需要重建的奶粉厂是上世纪70年代建的,上世纪90年代就已停产。“我小的时候,阿坝州有几家国营厂生产的奶粉很受欢迎,还卖到成都等地。”

彭云说,刚到若尔盖,总共只有三个人,他和一个综合部经理,还有一个门卫。“厂区到处都是牛耳大黄等杂草,近1米高,我把我爱人都喊来一起割草了。”不久后,他们找回了10多个国营奶粉厂下岗的老员工。一年多后,若尔盖生产基地建成投产,全脂奶粉和酸奶上市。

运到成都,奶粉罐瘪了

“这中间的过程,只有我们经历的人才知道艰辛。”彭云说,他从销售转型,先到总公司学习技术,搞懂了每一个环节的运作。再到黑龙江、南昌等多地取经,才建成了生产线。结果刚建成不久,就遇到了问题:从外面花重金采购的前处理储奶罐内层全瘪了。后来才找到原因,这是受气压影响,高原的气压跟前处理储奶罐产地的气压不一样,“此前在定制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这一因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