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种粮大户畅叙“一年之计”( 二 )

地点: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

人物:高城镇祝家村种粮大户孙兆义

站在地头,42岁的种粮大户孙兆义给采访人员算起了账:“俺承包的这300亩地,去年玉米平均亩产1300斤,今年小麦亩产至少1000斤,纯收入能有12万元。”去冬今春风调雨顺,麦苗长势良好,老孙正盘算着秋后再流转300亩地扩大种粮面积。

“谁说种地不赚钱?我家的轿车、电器都是靠种地添置的。”孙兆义说,5年前,他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300多亩地,全部用来种植小麦和玉米。这些年,尽管粮食价格有所下调,但他的收入不减反增,用他的话说,“秘诀是规模效应、节约成本”。现在种粮早就实现了“机器换人”,这300亩地,孙兆义不用再雇人了,仅人工成本每亩就降低了200多元。

实际上,孙兆义种粮的信心更多来自国家“藏粮于地”政策的落地。为了稳定粮食面积,县里加大农业投入,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去年,全县建成小型平原水库17处、高标准农田2.21万亩。孙兆义流转的土地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涝保收,不用再靠天吃饭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