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进入无障碍时代:手语识别翻译的应用,究竟意味着什么?( 六 )

这种行为本身无可厚非,但AI等等新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实在过于显著,是否会会对那些暂时无法接入新技术的领域和群体进行挤压甚至边缘化,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例如随着英汉日法俄等等主流语种的机器翻译能力不断增强,那些语料库不充足、应用人数更少的小语种是否会因为得不到技术赋能,而被进一步的边缘化?

同样的,当公共事务办理越来越多的被语音交互、图像识别等等AI技术替代,听障、视障群体在获取服务时会不会遇到更多麻烦?

类似的情况其实已经发生:2018年年底,联合国发布了对英国政府数字化成果的报告,结果是数据显示在英格兰,自2010年以来无家可归者增加了60%,保障住房的等待名单上有120万人,用来救济穷人的食品银行需求量增长了近四倍——因为很多贫困人群并不知道如何在互联网上申请贫困补助,甚至家里都没办法连接互联网,最终只能在贫困中越陷越深。

很多时候,即使是无恶意的技术,也可能会出现无法预测走向。我们对于科技向善的引导,或许应该更主动一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