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前行长李礼辉:新技术应用正在重构供应链内在逻辑( 四 )

三是从商业信任到数字信任。信用形成传统模式有局限性,在这种传统模式中,信任需要积累,所以信用的建立需要比较长周期,信任成本高,传统模式中信任也必须经过可信任中央节点,所以小范围经济行为难以成为社会认可的信用记录及信用可及范围小。在过去的供应链金融中,小微企业的融资,仍然是比较难,比较贵。我们看到阿里巴巴最早运用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电商平台创造信用,后来有越来越科技平台,金融机构随后跟进。我们也看到了像区块链建立了一种“技术背书”的信任机制,通过数学方法解决信任问题,以算法程序表达规则,只要信任共同的算法程序就可以建立互信,能够在信任未知或信任薄弱的环境中形成可信任的纽带,节约信用形成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可信数据登记与证实平台,可以容纳更多的交易对手。在供应链金融场景中,数字信任可以加持商业信用。

供应链内在逻辑的重构,在技术上是供应链数字化的进程,将来完全可能成长为“数字供应链”。不过,构建新一代数字供应链,需要应对成本、技术方面的挑战,并且解决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第一,成本。企业的边际在于成本。供应链模式创新能否成功,决定性因素之一是成本。2016年,阿里巴巴的盒马生鲜开启线上、线下、物流和体验式餐饮相结合的新零售时代。此后,家乐福的极鲜工坊、新华都的海物会、步步高的鲜食演义、联华的优选未来店、复华的地球港,还有大润发优鲜、本来生活实体店、苏宁苏鲜生、美团小象生鲜等等,生鲜超市餐饮一度遍地开花。但这股热潮正在冷却,一些生鲜超市餐饮开业不久就闭门谢客,即使那些拥有规模化超市或成熟电商平台的企业也不再盲目扩张开店,转而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这种线上、线下、物流和体验式消费相结合的供应链模式由热胀到冷缩的过程,固然有市场进入门槛低、市场容量有限、同质化竞争过度的因素,但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成本。供应链的成本包括采购经销成本、仓储成本、物流成本、运营成本、人工成本、金融成本等。月活客户太少,边际成本就会过高,容易被市场淘汰。即使通过开业初期的“营销轰炸”获得足够多的客户群体,也必须有效控制供应链成本,保持产品性价比的竞争力,才能实现可持续经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