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尼混战 抗癌药的成神之路(11)

但在制药行业,不存在这样类似的“国产保护月”。对,我们是没法把制药行业和电影行业做比较,电影可以少看几部,药却不能不吃。

看着一个很有潜力的新药夭折,人们会觉得可惜;看着强大的跨国药企进入中国市场,创新型的中国小药企因此显得那么脆弱,如此画面实在令人动容。但这就是中国制药行业要面对的现实……

2015年新药审批制度改革拉开帷幕,2018年全面降低急需的进口抗癌药关税,加快医保谈判。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癌症相关的进口药获批甚至进入医保。在2018年10月公布的17种新纳入医保的抗癌药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跨国药企的原研药。

价格的鸿沟在逐渐被填平,进口药的可及性变得和国产药不相上下。仅仅三年时间,国内的药企和来势汹汹的跨国药企就要在同一个战场上拼刺刀了。

为什么会这样?答案也是很明显的。

在患者的生命面前,只要可以救命,只要价格在合理的范围内,就需要快马加鞭地引进,投入市场。

三年时间,对于制药行业来说是很短暂的,可能不到一个新药研发周期的三分之一。但是对于国内的癌症患者来说,每年接近500万新发病例,每年200万人因为癌症死亡……没人能等得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