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尼混战 抗癌药的成神之路( 二 )

当时国内申请1类新药的名单里有40多种替尼类药物,几乎占到全部新药申请的四分之一。在这后面,还有几百种替尼类的仿制药等着审批。

这在刚刚起步的中国制药行业内实属罕见。

人们开始很严肃地看待这件事,也有人忍不住问:为什么会是替尼?

让替尼类药物为大家熟知的不是医学上取得的奇效,而是《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电影里几万块一瓶的“格列宁”在现实里名叫格列卫,它还有一个名字:甲磺酸伊马替尼。

替尼混战 抗癌药的成神之路

图2/4

2002年12月,瑞士诺华公司研发的甲磺酸伊马替尼在美国上市,被批准成为慢粒白血病的一线治疗用药。

格列卫有多神奇,在这里就不做赘述。对于慢粒白血病,格列卫这种靶向药物几乎从不脱靶,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高达90%,几乎是有药就能活。

伴随着神奇的疗效,自然还有高昂的定价。格列卫的定价之高不仅让中国患者无法承担,就连美国患者也负担不起。它在发售后药价不降反升,最后迫于各方面压力和专利期的问题,价格才逐步下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