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圈里的35岁现象( 四 )

一位主动加上微信的猎头告诉徐波,他有挺多大企业的headcount(岗位编制),但“女性的话对婚育有要求”,而且候选人必须在32岁以下,“33岁就不可以了”。

徐波惊险地赶上最后一班客轮。他不奢求高职位、高薪水,只求在汹涌的风浪中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避风港。他最希望去能顾家的企业,但如果钱给得足够,他也愿意去需要像年轻人那样拼命的地方。

一位互联网行业猎头告诉采访人员,他主要推荐90后候选人,35岁以上的候选人他很少“撩”,因为“推荐成功率很低”。专注于互联网行业招聘的100offer平台提供的数据也显示,31岁以后,求职者收到的人均面邀数量开始下滑。

国内企业对大龄求职者的芥蒂,除了考量薪资、发展潜力外,很大程度上也是考虑员工能否忘我地投入工作。

据行业内人士称,出自世界头部IT企业的甲骨文员工,并不愁找到一份工作,在许多小公司眼里,他们仍有名企光环和技术优势。但许多人到中年、拖家带口的甲骨文员工,难以适应国内企业超高强度的工作环境。

裁员发生后,甲骨文楼下的星巴克里塞满了拿着简历的面试者和被面试者。国内一家小型云计算服务商的业务负责人带着几个HR入驻,马不停蹄地抢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