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合伙人为何难过“毕业分手关”( 二 )

在会议室,第二股东林珊公开质疑杨书的做法。他认为挣了钱就应该犒劳兄弟,而不是花在“无用”的地方,况且钱是他挣的,他有权利支配。但杨书觉得,公司成立时的钱都是自己掏的,公司百分百应该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两个人在争吵中提出了“分家”。从大学起跟着杨书干了5年的林珊,带走了部分客户资源,9月底公司清账时又拿走了一部分公司资产。

高校大学生创业如火如荼,但在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业者杨万里观察中,自己认识的30多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在毕业季或者刚进入社会一年内,“90%以上的团队就合作不下去了”。

校园毕业季俨然成为不少创业大学生团队的“分手季”,合伙人从同舟共济到同室操戈,甚至因利益之争对簿公堂。站在毕业的十字路口,留给创业大学生们的命题远不止公司的生存发展,还有利益纠葛与信任危机。

“校园型”项目难入社会战场

回首一年多前离开创业团队的经历,兰州大学研二学生李美觉得有些“太遥远了”——她已经记不清具体离开的时间、公司营收状况,甚至是“公司名字的全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