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场赌博!王源、易烊千玺……企业寻找代言人的“潜规则”( 五 )

即便可提前掌握,但作为企业品牌方的刘畅早就做好了时刻应对代言人危机的准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在刘畅看来,风险控制要从代言合同开始。“以前的合同会写代言人不能有刑事案件,但是现在已经具体到艺人的具体的行为内容。

刘畅只是在为可能的风险做准备,但是王帆曾亲历一次代言人危机。那一天,她所在企业品牌代言人因吸毒被刑事拘留,事情一出内部随即启动应对。经过多部门讨论,该企业的态度是“低调处理”,对代言人行为表示遗憾的同时终止合作。

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如此“友善”,根据唐唐的了解,如今多数企业会要求与代言人终止合作并索要赔偿,且赔偿金额都不少,“一旦出事,合同就会被放在台面上来,大家还是要在商言商”。

从“签人”到“用人”

微博刚刚兴起的那个年代,一位初出茅庐的女艺人以20万元的劳务费承接了一个美妆产品广告,在个人微博上为产品做推介,在微博发出的当天,企业回了本。这是王帆所经历的最早的粉丝经济案例。

在王帆看来,现代艺人被流量和人设定义的当下,粉丝经济的力量正在变得越来越大,因此企业的第一步是要聘请粉丝力推的艺人做代言人;下一步是如何借力代言人,撩动起粉丝的情感,为品牌所用。“撩粉”,这也是唐唐现在最主要的工作,“在企业省去签约代言人服务的现在,我们的工作就后移到了运营上,那就是怎么帮助企业撩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