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漠桃花始盛开( 四 )

张应龙闻声赶紧走出屋子,面带喜色地遥望天空。这里位于毛乌素沙漠东南边缘的秃尾河源头,每年的降水集中在7~9月,在万物复苏的春季,雨水显得尤为珍贵。

“过去下场雨,我要杀一只羊庆祝。”张应龙说。57岁的张应龙是土生土长的陕西神木人。从2003年开始,他用了16年时间让42.8万亩荒漠变成了森林、牧场和农田,成为当地的治沙英雄,也成为了全国劳模。

张应龙的治沙事业始于对村民的一个承诺。

治沙前,他在北京的一家外企做高管。那个时候的他,穿着定制西装,踏着进口皮鞋,手提大哥大,走到哪里都得意洋洋。2002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他和朋友们来到了位于毛乌素腹地的沟掌村,被眼前连绵无尽的沙丘深深吸引。晚上吃饭,同桌的沟掌村村支书王二流跟他大力宣传这里的投资价值,酒酣耳热之际他便答应下来。没想到,几天后承包合同就送上了门。

当时一行6人,张应龙带头出资100万元,其他每人出5万元,总共125万元,第一笔治沙基金就这样成立了。他们请了朋友代为管理,但问题很快接连出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