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里有哪些“小型破案现场”?( 三 )

1、两种历史写作方式作为一个对历史感兴趣的人类学研究者,我熟悉并尝试过各种历史写作。这类写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用历史文献作为资料来源,完成一张人类社会变迁的拼图。这好比是一次地图寻宝之旅,凭借这张藏宝图,我们既可以推测一下曾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却消失无踪的百万大军的阵容,也可以复原出已经几近失踪的“郑和下西洋”路线。而位于秦岭外围的数个规模庞大的兵马俑坑,以及湖北钟祥梁庄王墓中,錾刻着“永乐十七年四月 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一锭五十两重”铭文的金锭,就将成为这次寻宝的成果,同时也是这项研究结论赖以成立的证据。

大英博物馆里有哪些“小型破案现场”?

明金锭我把第二种写作,称作一场“小型破案现场”。它与第一种写作方式恰好相反,在这里,作者将没有一张藏宝地图,有的只是零星散落的一堆文物。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你的面前摆满各种证物时,你即将脑洞大开,凭借这些不会说话的物证,编织一张故事之网。

我们或许会从一座兵马俑的塑像开始,描绘他的姿态、神情,甚至发型,以及身体表面残存颜料的化学成分。凭借这些信息,我们展开合理的推测:这位兵马俑的原型来自哪里,在战阵中担任何种角色,这批套用的制作技艺和产地。当然,还有与之配伍的整个部队的整体战术。这些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没有被已知文献记录下来,全都来自现场的观察与整体性的思考(相比而言,在第一种写作中,物品往往会成为一种次要的因素:论文文献的附庸。当作者介绍完秦始皇“六国毕,四海一”的成就后,或许会在书本的空白处留下一张兵马俑坑的图片——仿佛是告诉读者:看,说得没错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