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能不能带手机入校园?“互联网+教育”如何培育个性化创新人才( 二 )

学生能不能带手机入校园?“互联网+教育”如何培育个性化创新人才

(开幕式现场)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幕式上,北京开放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认为,应该完善学生素质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不再只以分数论英雄,把学生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考评内容,引导政府、学校、学生形成新的发展目标导向。

褚宏启认为,应试教育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阻碍。上海市教科研2010年进行的调研显示: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和南昌106所中小学校11098名学生的大样本调查显示,在有利于创造了培养的学校环境优良率一项中,小学为16.6%、初中为13.4%、高中为5.5%。

他指出,创新能力的实现要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优化教学方法,强化青少年自主思维能力,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等一整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落实,而改善教育的评价和管理体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钟秉林认为,学校一定要保持对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等现代科技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敏锐,结合学校实际,不失时机地开展多样化探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