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能不能带手机入校园?“互联网+教育”如何培育个性化创新人才( 三 )

“过去通过远程教育推广优质教育资源的做法,并未取得预想中那么好的成果,我觉得问题在于两个方面:投入的资源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学情水平;当地师资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培训,导致无法匹配远程教育的资源支持。”中国教科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王素说。

“现在一些在线教育公司的课程尽管是碎片化的,但是质量确实很高,在课程、传授知识方面做得很好。但是需要注意,课程教育不等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育产业需要保持理性。”钟秉林说。

“教育系统为了实现教育创新已经用了‘洪荒之力’,今后需要动员社会各方的力量参与教育创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说。

“我们不希望企业界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再来做应试的事情,另外,希望社会各界,包括资本市场用公益精神滋养教育创新。”他说。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董事长杨丹在开幕式上指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需要群策群力。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未来将进一步发挥自主创新平台的优势,紧盯教育创新和改革前沿,不断聚集教育科技创新要素,打造“互联网+教育”产业生态服务体系。同时,还将积极对接来自全国其他区域的教育产业升级需求,推广中心成熟的“互联网+教育”产业深度服务,促进当地教育事业发展,成为区域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典型抓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