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黄于纲在凉灯的日与夜( 四 )

寻找自己的“塔希提岛”

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偏远的苗寨凉灯代表着贫穷、落后、原始和荒芜,但在黄于纲心里,凉灯却是远离都市繁华与喧嚣的净土。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湖湘子弟黄于纲,并不喜欢由钢筋水泥和陌生人群构筑的城市,他更倾心于淳朴自然、温情脉脉的乡野,但城镇化的加速已经让这样的地方越来越罕见。

2003年冬天,正在中央美术学院就读的黄于纲因为失恋,一个人背起行囊拿着四百块钱上路,从北京坐了24个小时的火车到湘西,循着沈从文的足迹来到凤凰,想找一片纯朴的地方画画。经人指引,他翻山越岭,徒步4个小时,终于找到了凉灯古寨。

这是一次让他怦然心动的偶遇,这片没有被工业污染的土地,以及苗乡人的古道热肠,让他迅速寻回童年的记忆,他将眼前所见与沈从文笔下的人物风景重合在一起。他觉得凉灯就是自己的塔希提岛和阿尔村庄,他愿意将自己的艺术生命放在这里肆意滋长,等待花开果熟。

2006年,黄于纲以凉灯为脚本的作品《年关》,记录下苗寨过年的悲欢离合,这个小视频他花了八千多张手稿去完成,画完之后再上色,最终获得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创作一等奖,以及中国学院奖最佳美术设计。毕业前夕,系主任让他在片尾鸣谢几位领导和一些不相干的人,他说,“对不起,你提的这些人我一个都不会感谢,我只感谢凉灯的父老乡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