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黄于纲在凉灯的日与夜( 五 )

这种耿介不阿的性格,让他既不可能留校,也不愿意去求职。在靠办美术培训班把学校的学费和欠同学的钱还清之后,他背着画具和黄宾虹、林风眠等人的画册上路,去寻找他心目中大师笔下的风景。黄于纲走遍了陕北、西北、西藏和江南,但无论走到哪里,凉灯始终是他心头的牵挂。

他每年都要在这里住上两三个月,2010年后,他干脆与未婚妻常驻凉灯。他带着仅有的七万块钱,买好了颜料和画布,准备在这里扎根生活和创作。一对汉族夫妻要融入苗乡并不容易,苗族据说是蚩尤的后代,因与黄帝战败而向南迁徙至此,历史上屡次发生过汉人杀苗、排苗事件,让苗乡人对外人颇有戒心。

语言不通、习俗迥异、生活条件艰苦,这些都足以构成现实的挑战,但黄于纲夫妻俩下定决心,置办了简陋的生活用品,开荒种地,每天走村串户,记日记,摄像摄影、写生素描。起初,凉灯人对这位北京来的高材生颇为好奇和尊重,但随着他画的老人逐渐凋零离世,当地的巫师开始警告村民,不要让这个外来人画像,否则会被他摄取魂魄。

黄于纲尊重村民的意愿,但他率直豪爽的性格和与生俱来的乡野气质,让他很快融入了这个部落,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他每次到村民家画像,都会给画中人“模特费”,虽然钱不多,但对贫穷的村民来说也算一笔额外收入。每家每户的红白喜事,他都主动去参加,和大家一起喝酒聊天。渐渐地,人们发现这个外来人与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他能写会画,还能帮他们处理一些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事情,并带来一些游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