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王德威 探索文学史的边界( 二 )

2019年5月的初夏,哈佛大学教授、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著名学者王德威,来到川大讲了一堂文学课。不仅大教室过道里坐满了人,连室外走廊里也有不少学生站着听完。受邀听课的封面新闻采访人员特别观察了一下,两个多小时的课程,几乎所有的听众都是眼神直直地盯着台上讲者,显然处于求知的兴趣之中。考虑到内容是专业文学课,就让人不得不佩服王德威讲课的魅力了。

近些年,王德威多次来到北大、北师大、人大等高校,进行文学授课或者发表演讲,与作家、学生互动。早在2006年,王德威在北大一连上了八节文学课,授课内容被结集成书,由三联出版社以《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之名出版,影响绵延不绝。

1

王德威的研究令业界耳目一新

从《被压抑的现代性》到《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中对中国文学“有情”历史的召唤和重新叩问,王德威的研究,从视野到风格,从内容到表达,都令业界耳目一新。王德威既有长期浸润在西方学术范式中训练得来的逻辑理性,又对中国传统诗论古奥灵动的汲取。将中西学打通的他,对文学的考察,显得妥帖、生动、深刻。再加上他在授课或演讲时,用词环环相扣,逻辑紧密,文采飞扬,也彰显出“文”的魅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