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王德威 探索文学史的边界( 三 )

在川大这次的讲课,王德威重点介绍了一本由他本人主编、哈佛大学出版的《新编现代中国文学史》。但他不是简单推荐一本书,而是藉着介绍书,高效传达出一场关于“文学”、“文学史”的见识突破之旅。作为一个学院派学者,王德威对当下时代沸腾的媒介革命对文学的影响,有着敏锐、及时的察觉和深刻思考和回应。在他看来,文学的“文”,除了以文字作为最重要的媒介,还应该往声音、影像等领域拓展。所以,文学并不仅限于惯常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样式,还可以包括音乐、电影、墓志铭、演说、报纸、黄梅调与舞蹈史诗等,甚至包括阮玲玉的临终遗言,邓丽君在当下的全息影像“复活”演出等。文学史的编纂,不应陷入千篇一律的枯燥的资料汇编,而是带有文学的想象力、趣味、光彩,是真正带有“文”的气质的文学史。

2

思考多元媒介下﹃文﹄的多种可能

古典文论《文心雕龙》中有这么一段话:“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这段对“文”跟“形”、“声”、“情”关系的阐述,在王德威看来,非常有现代性。他还提醒我们注意中国文学的“文”字源远流长,中国人对文的观念之开阔,跟当代西方很多文论是可以对话的。其中提到的“形文”“声文”“情文”这些观念正是21世纪媒介革命背景下,文学向外开拓的一个思想源头。文学不该只是诗歌、戏曲、小说、散文,还可以是伟人的演讲录像,甚至一段爱情,一桩丑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