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王德威 探索文学史的边界( 四 )

在王德威主编的这部文学史中,就有一篇是北大陈平原教授写的,关于孙中山在1924年,在他生前最后一次的演讲。王德威说,历史人物的演讲,经由留声机传播,变成大家可以听到、感受到,然后体会、反应的一种陈述过程。“这也是文学生产的物质性(也包括身体性)的一面。”

除了邓丽君《月亮代表我的心》歌词被王德威收录进这本文学史,他还提醒到,邓丽君演唱的影像本身也有文学性。近些年,通过3D投射还原,邓丽君的真人影像出现在演唱现场,让王德威也很震撼,“那一刻我们突然理解到,文学的力量不应该是每个中文系规定考试的内容而已。在那一刻我们被感动的时候,对于声音,对于形象,对于媒介,对于文字之间相互激荡出来的繁复的网络,那是触动人心的,那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文’是不断的生命经验的彰显。而这个‘彰显’,是可以用不同的媒介不断与时俱进的。”王德威甚至还关注到电脑游戏。电脑游戏离我们所能够理解的文学概念比较远,但是王德威提醒我们,“我们思考电脑游戏所产生的一种叙事力量,这也可以是文学的一种元素。”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哈佛大学启动大型国家文学史系列,先后编纂出版《法国文学史》《德国文学史》和《美国文学史》。2013年,身为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比较文学系教授,王德威受邀主编《新编现代中国文学史》。2017年4月,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本《新编现代中国文学史》,英文版共1060页。在川大的这次讲课中,王德威透露,中文翻译已经完毕,计划在四川出版。他对此充满期待,“这个书编写时预设的读者对象是英语世界的读者。但我觉得我真正的知音应该在中文世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