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科大少年班学霸:少年有惑,人生无悔( 四 )

在美国读博时,徐华依然平衡着学业、工作与生活。在实验室,他可以拼命工作到凌晨,也会在实验压力减小的时候,开着车跟朋友在不同地方晃悠。

“如果什么事情都一味地往快,身边的风景、很多东西必然会失去,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快速往前跑的同时又注意了周围所有的风景。”徐华向《中国企业家》坦言,这是一个矛盾点,最终的抉择,还是看个人的追求。

少年班里不乏天才,徐华的自我定义是一个离天才有一段距离的聪明人。他能够快速地切换不同的工作领域和研究方向,做得不错还很轻松。他认为,天才必须是干得轻松的同时还可以做到极致。而极致的定义,是在一个领域做到全国前20,世界前50。

96级校友、哈佛最年轻的正教授尹希,就是徐华眼里真正的天才。

90年代,徐华与尹希在一个实验室玩游戏,那时候流行一个电脑游戏《扫地雷》,徐华和同学每一步都要想一想再点,因为点错就要重新开局。但是,尹希在这个游戏上的操作无人能及。

“他的鼠标基本在不停地点,让你眼花缭乱,你可以想象他脑袋里面计算的速度是非常之快的。”尹希的存在也影响了徐华的选择,他认为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做物理研究,自己虽然聪明,但是跟尹希比又相对笨一点,于是没有选择做研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