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证物到精神守望,让红色遗产“红”在当下( 二 )

丁香是一位共产党员,22岁在雨花台被敌人杀害,当时还怀有3个月身孕。事后,曾与她并肩战斗的丈夫阿乐在爱人的罹难地种下了一株丁香树,去世后将骨灰也深埋于此。这段佳话流传多年,却一直缺少影像佐证。纪念馆的工作人员长期跟踪,直到2010年阿乐老家拆迁时终于找到了丁香的照片。

“要有多方搜寻的责任心,入藏文物才能越来越丰富,红色基因才会越来越壮大。”赵永艳说。建馆初期文物寥寥无几,如今馆藏可移动文物已有979套(1452件),烈士卷宗850卷。

革命文物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历史见证和文化载体。“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最主要的是做好旧址和文物本身的保护,改善它们的保护状况。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还要做好文物的合理利用,要充分利用革命旧址、革命文物来做现场展示。”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说。

展示、讲述 让红色精神穿越时空

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一座“精神地标”。

据统计,全国现存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近3.5万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00万余件/套,革命博物馆纪念馆800余家。家底摸清之后,红色遗产如何在当下彰显时代价值,成为摆在面前的新课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