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证物到精神守望,让红色遗产“红”在当下( 四 )

传承、弘扬 让革命精神代代流传

1939年诞生于延安鲁艺的《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如今,在壶口瀑布岸边,实景演出《黄河大合唱》将这段保家卫国的壮阔历史展现在观众面前。

家住壶口镇的贫困户刘彦荣成为实景演出的农民演员后,不仅原来的才艺有了发挥之处,每个月还增加了4000余元的收入,他说:“现在妻子在家务农,我专职演出,家里经济压力小多了。我相信只要好好干,一定能脱贫。”

据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2018年当地红色旅游共吸引游客6343.9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10.7亿元。

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到“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如今,越来越多的红色遗产释放出强大的精神动力,绽放出新时代的光芒。

“从刚上大学的懵懂无措,到今天目标明确、信心坚定,我的成长和选择都源自母校培养和雨花台的精神滋养。”南京农业大学理学院研二学生周玲玉说,她从刚上大学开始多次到雨花台参加志愿服务,很多英烈的形象在脑海里都有了轮廓。“每次读到袁咨桐烈士的事迹都会忍不住流泪,他才16岁,还那么小就有坚定的信仰。我反问自己,我们这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是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