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访「雨女无瓜」创造者:能火起来,因为它真实和可爱啊( 七 )

就在使用者的群体无意识中 , 这种塑料普通话的亚文化被传播到整个网络空间 。

雨女无瓜剧中出处

万物皆可“迷因” , 哪种“迷因”更容易复制 , 也就更有生命力 。 “雨女无瓜”这类高度碎片化的信息 , 也更容易被人们复制 , 并且在复制的过程中不断裂变和进化 , 形成自己丰富的语言体系 , 并不断扩展使用的边界

“社交货币”的概念 , 可以解释青年人群为何偏爱“雨女无瓜”等热词 。 “社交货币”可以简单定义为在社交媒体中不同群体和圈层进行交流的“谈资” , 也是这个群体的入场券 。

在B站等年轻人群聚集的社区 , “雨女无瓜”一系列的梗就是一种社交货币 。

为了进入这个群体 , 和相似的人群进行交流、抱团取暖 , 其他人必须也使用这个社交货币来获取确认感 。 “雨女无瓜”这批社交货币 , 也因人们对群体归属感的追求 , 将使用范围扩展到了圈层之外 。 虽然我们有的时候觉得这些词很土 , 但用它交流、获得认同感的时候却不亦乐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