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刀尚需开锋:为何国内建了大装置,科学家仍需赴海外实验?( 六 )

陈延伟也告诉采访人员:“日本的第一个同步辐射装置于1983年建成,一期建设了加速器及5条光束线,在随后的5年内,很快建设了28条光束线。”

相比之下,国内大科学装置后续建设启动过于缓慢。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张闯说:“我国的大科学装置建设之初也都有整体计划,后续建设项目则按五年期新建项目进行规划安排。”

这种管理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专家们认为,对于有后续建设计划的项目,应该在一期建设中就进行必要的安排和投入。

此外,由于项目不得不以五年规划开展,后续项目建设的时效性也会受到影响,包括影响大科学装置整体效益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管理部门对投入总量的宏观把控。

王沿东认为,项目机制应提高灵活度,例如美国的一些实验室在立项时会考虑尖端设备研发过程中的不可预见费,包括考虑通货膨胀等问题,可能申请时价值几千万的仪器,在实际建造时会上涨至亿元,这就需要更加灵活的机制保障项目的后续建设。

专家建议,审定批准的后续建设项目应不受五年规划期限制,适时申请、简化程序、及时审批、尽快启动,合理地快速推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