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进入规模化报废期:催生回收产业链爆发增长( 五 )

运作充满挑战

虽然动力电池回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从实际运作的过程来看,充满诸多难点。

当前,直接面对的一大难题是退役电池来源。“动力电池回收难在规模化回收,主要是渠道太散。” 孔庆西表示。从所有权来看,电动车销售之后,电池的产权也将归于新能源车主。虽然已经有不少车企建立了电池回收站点,但是车主报废汽车时仍沿用传统燃油车的方式,直接把车辆送到报废回收机构,并不清楚动力电池回收的具体细节和办法。

此外,现阶段的报废电池主要来自2014年以前销售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体量本身就少。同时,由于电池技术发展水平很快,电池的价值差异大,回收的价格很难达到车主的预期。

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思路是车电分离,将电池和车的所有权进行分离,在车载阶段直接采用电池直租和回租的模式。例如,蔚来ES8可以提供电池租借服务,消费者买的车不含电池,每年交付一定租金来租借电池。

回收电池时,废弃电池的评估难度很大、体系也有待完善。“比如监测方面数据是一个大问题,数据不可获取,数据是碎片的,制约着电池的评估。现在虽然已经有了评估标准和技术,但是在使用之后整个评估体系仍然很不完善,标准、技术、评估模型都还在发展当中。”张永伟表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