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钥匙与三道门:麒麟810背后的AI棋局( 五 )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 , 麒麟芯片、HiAI平台是一支轻骑兵部队 , 需要去抢占移动AI的先头高地 。 而达芬奇架构、昇腾芯片等基础能力是华为的AI大本营 。 在一场行动开展初期 , 大本营和先锋营必须分头行动 , 各战所长 。 而在轻骑突进阶段结束后 , 两军会师的“军团战”才刚刚开始 。

会师之日 , 就在麒麟810发布的这一天 。 目前来看 , 达芬奇架构集成在NPU之后 , 初试身手效果不俗 。 在AI-Benchmark跑分中 , 麒麟810以超过3万分的成绩力压于骁龙855的25428分 。

当然这里还要解释另一个问题 , 面向未来的AI产业发展 , 华为这“两军打通” , 进行统一架构到底目的何在?总体而言 , 有三个能力是华为AI会师后一定会出现的:

1、全栈打通 , 在终端产品上更好执行深度AI开发 , 让底层AI技术具备定制化和与深度可控性 。 使用自研AI架构之后 , 华为手机将可能探索更多深度AI应用 , 并且降低开发成本 , 缩短开发周期 。

2、执行云、端一体化与高效配合 , 产生更流畅的AI产品布局 。 我们知道 , 移动AI更多时候应该是云端合作的 。 云侧处理大型AI任务 , 端侧执行实时化与涉及隐私数据的本地计算 。 而更好的用户体验 , 显然是云与端无缝合作的AI加速模式 。 当华为的云端AI与端侧AI计算架构打通 , 可以提高华为手机背后云端一体化AI任务的兼容性 , 让这类任务更加快速流畅地落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