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宽飞跃的背后:DP 2.0标准深度解析( 三 )
UHBR 线材等级
等级 | 理论带宽 | 实际有效带宽 | 线材类型 |
---|---|---|---|
UHBR 10 | 40 Gbps | 38.69 Gbps | 被动 |
UHBR 10 | 54 Gbps | 52.22 Gbps | 主动 |
UHBR 10 | 80 Gbps | 77.37 Gbps | 主动 |
编码效率提升
在物理层上引入了雷电3的设计 , 那么编码方式也需要做出对应的改进才能达到相应的带宽 。 之前版本的DP标准采用的是8b/10b的编码方式 , 这种编码方式的效率仅为80% , 所以DP 2.0如同USB 3.1 Gen 2标准改变了USB原来的8b/10b编码标准那样 , 引入了同样的128b/132b编码方式 , 在编码效率上从原来的8b/10b的80%提高到了97% , 几乎榨取干净了编码方式的效率提升可能性 。
雷电3与DP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