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报 | 千人千面的核心资产( 二 )

在这份报告看来,“核心资产”与巴纳姆效应类似,概念内涵非常模糊、高度不固定,横向来看,几乎“千人千面”;从历史内涵演变来看,似乎是哪个标的涨得好就被纳入“核心资产”,哪个标的涨势变差就被剔除出“核心资产”,变成了一个“指哪打哪”的事后概念。而其用于证明这一观点的论据,则是其提到2017年以来,不同时期市场的核心资产内涵并不一样。

读研报 | 千人千面的核心资产

虽然光大证券的观点在一众报告中肯定属于非主流,但其提到的核心资产千人千面现象却真有其事。今年以来,推荐核心资产的策略报告虽然众多,但核心资产四个字所对应的具体内容不仅所指含糊,且存在每家各抒己见的情况。

比如,在较早提出“核心资产黄金坑”观点的兴业证券报告(发布于今年5月6日)中,其所指核心资产,是中国各领域核心资产,既包括确定性强的消费、保险、银行等传统核心资产;也包括经过调整后具有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核心资产和新兴行业的核心资产。

又如,同样长期关注核心资产的国盛证券策略团队,其在今年6月和7月发布的策略报告中,则分别选取过公募基金前50大重仓股、公募基金前100大重仓股、陆股通50大重仓股等不同标的指代“核心资产”。而申万宏源在今年4月28日提到“珍惜核心资产”的表述时,其所指是“坚守消费底仓(白酒、纺织服装、商贸零售和汽车),在成长(5G、新能源、半导体和消费电子)和国企改革方向上寻找弹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