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利率是拯救经济的良药还是毒药?( 四 )

那么,负利率到底会有什么后果呢?

在信贷市场上,有两类企业是银行不敢轻易放贷的。一类是可以接受极高利率的企业,这类企业一旦出现资金链危机,极其需要资金输血,甚至不惜向高利贷商借款。还有一类是,只能接受极低利率,甚至是零利率的企业。这类企业往往缺乏核心竞争力。但是,在负利率的背景下,银行只能接受这两类企业。这种贷款的需求是极差的需求,属于次级贷款。用负利率去供养它们,无疑是违背市场规律。一旦利率提高,这类企业就会出现亏损,引发债务危机。虽然低利率或负利率解决了企业融资成本问题,但是,也在极大程度上加大了银行的风险。同时,这样的次贷越多,利率和货币政策就会出现被掣肘的情况。另外,负利率也意味着放贷方的损失。德意志银行的艰难,再次证实了负利率对于商业银行的冲击。利率的降低,导致越来越多的资金从储蓄银行转向投资银行,投向股票及其它高风险金融资产。这种情况无疑会恶化商业银行的资产,从而冲击银行的风险体系,加剧金融市场的资产泡沫。

再看看宏观事实吧!日本实行负利率,就是为了让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把钱花出去,以便重现日本经济增长的活力。但是,效果并未展现。按照IMF的预测,2019年日本GDP或将仅仅增长1%;而按照欧盟委员会的预测,2019年欧元区整体仅增长1.2%,法国约为1.3%,德国只有0.5%,意大利甚至只有0.1%……美国接近零的利率,维持了6年之久。而其结果却是,这轮零利率并未真正地刺激经济的上涨,反而导致了美股、美债的暴涨,房地产价格再度恢复,普通民众的购买力出现了大幅度的变相缩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