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环保“一刀切” 割了谁的肉?( 四 )

官帽问题

这几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明显加码。一个重要表现是,地方主政官员的入场参与并直接挑起环保监管大任。

中央环保督察问责、“蓝天保卫战”等专项行动的严格要求,让地方政府时刻不敢松懈。

但任何一个发展模式的转变都难以克服“惯性”,这个“惯性”很大部分源自头脑中的固定思维,以及官僚体系始终难以克服的“惰性”。而且在转变发展模式的压力之下,官僚体系往往会滋生出抵抗心理,以求自保。这种应激反应如果过度,对上则是“形式主义”,对下则是“官僚主义”。这在中国压力型的行政体系中,更容易滋生问题。

于是,压力层层传导,令地方应接不暇,就只得临时抱佛脚应付上级任务。谁都不愿和上级硬碰硬,一幅“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那在官僚体系内是没法生存的。因此,必须学会“虚与委蛇”。

我们见到的就是近些年,不少地方为了应对上边的环保压力,奇葩对策层出不穷,抄袭整改报告、刷漆、盆栽代替绿化等等不断刷新人们想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些地方和个人的作风问题,但另一方面,如果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成为普遍现象,则应该反思政策制定和监督是不是脱离了地方工作实际,无视基层治理规律,政策执行太操之过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