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中秋节 八大玩法贯古今( 二 )

我们的节日我们晒,我们的红包我们领!

□ 李贵平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据考证应该是在唐代。唐僖宗开始,才真正有了专门针对中秋节的放假制度。

当然,这样的放假福利,主要是对“吃皇粮”的官衙人员,寻常百姓和农工商贩并无放假一说。但“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只要一听到这首童谣,一到中秋放假,不管是乡绅官吏大户人家,还是商贾走贩阡陌农夫,都喜欢“扎堆”玩乐中秋节。因为是放假过中秋的缘故,古时的许多官人们也格外兴奋。

在古代川渝的许多地方,中秋放假后官民同乐,主要有传统的八大“节目”,至今多有沿袭,颇有情趣。

1

吃月饼“如嚼月”

《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从四川眉山走出去的大诗人苏东坡有诗赞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在邛崃、大邑和蒲江一带还有这样的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川西民众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