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中秋节 八大玩法贯古今( 三 )

2

燃灯以助月色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然而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元明时期,在宜宾、泸州一带,人们喜欢在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大户官绅则喜欢将漂亮的燃灯,高高挂在长江边的舟船桅杆上,俗称“ 竖 中秋”。旧《古蔺县志》还介绍,清朝乾隆年间,一中秋之夜,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古蔺县一赵姓达官人家,大开府邸,所悬花灯一度高达七八丈,映红比邻周遭,与滔滔赤水河相映成趣,家人则谈笑风生,聚于灯下欢饮作诗。

3

观潮风俗由来已久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在四川,旧灌县(今都江堰)地方志也有记载:清康乾时期,每逢中秋,月明星稀,天清气朗,当地官绅和百姓喜欢在滔滔岷江边挂上灯笼,由于是公休放假,许多勋爵很高的“大人物”也放得开,他们和阡陌农夫或江边渔家“打成一片”,兴致勃勃地坐在江边船上饮酒放灯,吟诗作赋,有的官员还亲自吹奏琴瑟,属下翩翩起舞,好不热闹。这样的场景,在民国时期也很常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