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滴水到怒海:方舟编译器如何影响技术世界?( 五 )

例如多语言联合优化 。 目前方舟编译器能够支持Java/C/C++等等高级语言的转换 , 但当前移动编程后端+前端应用语言丰富程度极高 , 尽可能提高编程语言支持范围 , 才能让方舟编译器更好的发挥作用并且赋能更广阔的开发者群体 。

还有多硬件平台支持 。 在华为开始启用全场景智慧化策略后 , 意味着全场景下的高效编程问题急需被提上日程 。 实际上不仅仅是华为 , 随着AIoT技术的发展 , 大量硬件设备的智慧化、硬件终端之间的密集联结都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 。 这时通过方舟编译器的开源 , 可以帮助这些硬件建立起更高效完备的底层软件体系 。 方舟编译器的轻量级运行模式 , 也正在和多硬件平台支持形成配合 。 方舟编译器的架构师提到 , 如今的方舟编译器在运行时仅仅有6万行代码 。 这种轻量级的运行模式意味着方舟编译器对于硬件性能的要求更低 , 适用性更强 。 尤其面对一些成本有限或形态大小要求苛刻的硬件时 , 方舟编译器的轻量模式就可以发挥优势 。

当然最重要的还有方舟编译器带来的全新软硬件协同方式 。 相比以往一个中间层面对一切硬件芯片平台的方式 , 方舟编译器提出了一个“软硬件联合优化”的概念 。 既是产生能够更好的运行在不同类型芯片平台上的机器代码 , 充分利用向量化指令、GPU资源等等生成指令在新平台进行更好的优化 。 一种全新模式确立如同打开了游戏的新关卡 , 让玩家们可以在一个新的领域中探索宝藏 , 尤其是芯片行业自此也可以参与其中 , 从软硬联合优化角度去提升芯片在终端上的最终表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