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终,还是想看透天上宫阙(11)

更著名的案例 , 大概是不久前刷屏的“黑洞照片” 。 为了拍摄这张照片 , 相关团队从2017年4月5日起 , 用8座射电望远镜连续进行了数天的联合观测 。 这直接产生了4PB的数据 , 用了两年时间才解析完成 。

在解析天文数据进程中 , 处在瓶颈中的不仅是算力 , 还有智能解析能力 。 几年前 , 美国宇航局NASA提出了前沿发展实验室FDL系列计划 。 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 是用深度学习技术来解析回传的月球图像 。 如今NASA有大量卫星、探月车、空间站向地球回传月球数据 。 数据量多到了人类已经无法完成处理 , 所以转而希望借助AI来完成对月球的认知探索 。

神话里是嫦娥奔月 , 现实里是AI探月 。

从HC , 到未来

不难看出 , 今天人类认识宇宙进程中 , 却迫切需要的新技术、新工具就是算力与智能 。

纵观整个人类天文史 , 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一次人类透视宇宙的伟大进化 , 都得益于这一时代人类最擅长、最自豪的技术创造 。 天文学的进化 , 始终是不断向其他学科借用理论工具与技术工具的过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