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终,还是想看透天上宫阙( 十 )

可能大家还记得 , 201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 授予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雷纳·韦斯、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基普·索恩和巴里·巴里什 , 以表彰他们构思和设计了引力波天文台LIGO , 并对直接探测引力波做出的杰出贡献 。

近两年 , 连续捕捉到引力波可能是天文学界最大的成果之一 , 它验证了广义相对论 , 将人类对时空深层法则的认识推向了新的高度 。 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 , 这背后隐藏着一场典型的“天文算力极限试探” 。

探测引力波的LIGO , 全称是“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 , 这种设备是由两条4公里长的手臂组成的L型仪器 , 可以测量万分之一个质子直径尺度上的变化 , 堪称人类精度最高的仪器之一 。 其捕捉到引力波经过地球时 , 会通知全球的天文机构一起观测 。 在2014年4月的观测中 , LIGO极短速度通知了1000多家天文机构 , 调动70多台大型天文望远镜对1.2万光年外进行了观测 , 堪称天文界的全球狂欢 。

但是这样的“一夜狂欢”后 , 首先留下的是难以想象的 , 需要用大型计算机验证数年的数据量 。 某种程度上来说 , 我们今天正在等待天文学界对引力波的解析 , 就是在耐心等候人类算力的瓶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