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终,还是想看透天上宫阙( 六 )

让我们把时针快速拨动 , 直接来到所有天文学爱好者都为之激动的17世纪 。 当时日心说已经确立 , 大航海时代汹涌而至 。 这是一个天文学家叱咤风云的时代 。 伽利略、开普勒、哈雷 , 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都诞生于这样的时代舞台上 。

但或许很少有人注意 , 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 , 其实也得益于技术爆炸的红利 。 当时所有天文学家的发现和研究 , 都无法离开两件技术利器:船和凸透镜 。

大航海之船 , 带着天文学家们到达了南北半球那些荒芜人迹的“天文观测点” , 比如1676年 , 20岁的哈雷已经航行到圣赫勒纳岛 , 开启了天文观测生涯;凸透镜变成了天文望远镜 。 从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4.2厘米口径天文望远镜开始 , 一个新的天文时代宣告到来 。

这个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 是人类用一百多年的努力 , 基本搞清楚了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 当时普遍的测量方法 , 是以一颗行星作为参照 , 在北半球和南半球分别记录这颗行星对于恒星的视位移 , 从而得出星体间的距离 。 经过百年间无数努力 , 到1761年哈雷已经通过对金星和日冕的观测 , 得到了相对精准的太阳视差 。 法国天文学家潘格雷在1775年给出了相对精准的太阳测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