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国字号招牌 安徽蚌埠谋求老工业城的“文化超车"

拿下国字号招牌 安徽蚌埠谋求老工业城的“文化超车"

蚌埠建设中的古民居园。 蚌埠新闻网 图

蚌埠,安徽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淮河穿城而过,京沪铁路和淮南铁路在此交汇。借助交通枢纽的地位,蚌埠迅速成为了全国的工业重镇。9月11日,蚌埠高新区从全国100多家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被国家五部委授予第三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这样一座地处中部地区的老工业城市是如何实现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文化和科技的力量又怎样改变着这座城市?

传统发展遇瓶颈,融合发展再出发

过去,蚌埠一直被看做是重要交通枢纽和老工业基地,然而近年来凭借着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蚌埠在文化产业上做足文章,文化产业由“配角”变身“主角”。一个个重要文化项目的落地,让蚌埠吹响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集结号”。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蚌埠努力将文化产业打造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经历“十二五”逐年积淀,蚌埠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16.35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87.57亿元,文化产业占全市GDP比重在2016年增加到6.24%,连续两年全省第一,高于全省2.2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然而,经过7年近30%的高速发展,蚌埠文化产业逐步进入增速回落、投资趋缓的平台期。蚌埠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何延之对此并不讳言。他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过去粗放式的“投资拉动”只能是一时之功,文化产业传统的增长方式已经到头。“特别是投资建设的大体量文化产业园,像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大明文化园等项目,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济效益下滑、主业不突出等问题,个别甚至出现‘空心化’现象。”在何延之眼里,大项目没有发挥出龙头带动作用,也没有发挥出大效益,是行业内最不愿意看到却又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当一些主要数据开始用“下滑”发出行业警告,创新、突破、提质,成为蚌埠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词。经过一番思考和酝酿,最终,“挖掘存量资源效益”与“向科技要文化生产力”成为并举之措,推动蚌埠文化产业与科技互融共生,走上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路。“2017年开始,市委宣传部牵头,多部门各司其职,从产业规划、项目筹划、招商谋划到资金计划、工作策划都重点围绕文化科技融合来推进。”在何延之眼里,目前蚌埠已经催生出文化与科技“六融合”的新业态。这里的“六融合”,是指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影视装备与科技融合、演艺游乐与科技融合、数字创意与科技融合、工艺美术与科技融合、出版印刷与科技融合。这也成了蚌埠文化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