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江湖兴衰史:北京曾最多有17万拾荒者(22)

刘建国认为,政府要把拾荒者纳入规范的管理当中,不能像过去一样,游离于监管之外。只有跟现代化的企业一样发展,才是有生命力的。比如有的地方,有环卫部门、企业吸纳了这些队伍,使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促进了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协同”、“两网融合”。

宋国君认为,垃圾分类应当作为一个职业,成为受劳动法保护的工作岗位,使得从事垃圾分类工作的人能获得健康、安全方面的保护。

生活垃圾分类就是一个契机。宋国君说,在生活垃圾分类的趋势下,会有大部分社会化的公司进入垃圾细分领域,比如一个社区里,厨余、其他垃圾分别单独拉走,可回收物还需要二次分拣,把不同的材质分开来。以台湾为例,从不分类到分类,在垃圾细分、回收利用领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许际才正在向社区寻找生机。他告诉《财经》采访人员,应对垃圾分类政策,他的出路是,把末端的分拣项目挪到前端,进小区、商场、学校去分拣废品。

但很多问题尚不确定。现在他位于六环的分拣项目,有宽敞的分拣车间、污水处理厂、便宜的职工宿舍,但工人到了主城区的小区、商场后住哪儿?废品堆放在哪儿?政府会允许他在市中心建分拣车间和污水处理厂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