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号|《代号:代号》?这届厂商给游戏起名字有多鬼才 | 葡萄视点

代号|《代号:代号》?这届厂商给游戏起名字有多鬼才 | 葡萄视点

文章图片

代号|《代号:代号》?这届厂商给游戏起名字有多鬼才 | 葡萄视点

过去谁都想不到暂定名这种事儿也能叠buff 。
【代号|《代号:代号》?这届厂商给游戏起名字有多鬼才 | 葡萄视点】文/安德鲁

“以后你们这些游戏公司出新游戏就干脆叫《代号:代号》吧” 。

最近几年 , 越来越多的厂商——尤其是国内一些游戏公司 , 开始采用这种暂定名的方式来公布新品了 , 一时间各种“代号X”和“Project X”一类的名字此起彼伏 。

每每至此 , 都能看见不少玩家在发布会直播的弹幕里刷起“代号:代号”“Project: codename”这样的调侃 。

而从这个点细究下去 , 你会发现这只是近些年新游花式起名里的一种 。 出于这样那样的考量 , 游戏厂商在命名或是“试图定义玩法品类”上 , 其实有很多类似的鬼才操作 。



比如最近 , 国内某款类塔科夫玩法的“战争撤离”新游首次曝光 ,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定义品类/玩法”的案例 , 用一个大众未曾听闻的名词 , 来定义一个原本相对小众领域内的玩法形式 。

与之类似的还有不对称竞技 , 同样是此前国内产品里少见的玩法 , 采用了另外一种称呼 , 以全新的姿态进入国内市场 。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 “战术竞技”这个名字在国内流传开来 , 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规避“大逃杀”这个早先大众层面的称呼 。 正式产品中不再有“吃鸡”等字眼的出现 , 也是如此 。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也很有趣《MOBA这个名词真的是拳头公司提出的吗》 , 虽然回答很少 , 但问题本身的角度值得玩味——像这样一个(现在回头去看)定义了品类的词 , 是怎么出现的?是在玩家群体中逐渐形成的 , 还是早先游戏公司为了区分某些同类、概念而刻意创造的词汇?

再到近年的各种“代号”和“Project” , 为什么游戏厂商在起名上会有这么多鬼才操作?

首先 , 某种程度上的确是为了营造概念 , 有些新品是品类、玩法的跟进者而非开创者 , 为了和更早的游戏区隔开来 , 势必要做一些包装 。 如果从营销、市场影响的角度来看 , 这一点无可厚非 。 只不过这样的方式 , 有时候也会引来核心用户群体的吐槽“你这游戏不就是XXX-like嘛” 。

前文提到的MOBA这个词 , 坊间流传的说法是LOL在早期为了和DOTA做出区分而创造的概念 。 尽管这一点没有特别确凿的例证 , 但这个词经过数年的口耳相传 , 随着用户基数扩大 , 的确已经成了定义品类的名词 。 现在基本很少有人会用“DOTA-like”来形容品类了 。

但也并非所有原本小众的既有品类里的新品 , 都会采用这种方式来“重新定义” , 像Roguelike成了十分标准的品类定义 , 也有不少等距视角的ARPG , 会被称作Diablo-like 。



其次 , 关于各类“代号” , 或许是厂商不想在首曝阶段透露过多玩法信息 , 也或许是考虑到仍在研发早期 , 核心玩法和各类机制随时可能有大改 。 于是外界就看到了各种代号、Project、Codename , 这些命名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这方面的考量 。

而一些先行者试过之后大概发现了“这么干挺好用” , 随后也就有越来越多的厂商效仿 。

除此之外 , 你还见到过哪些“鬼才命名”方式 , 它们都是怎么来的?不妨在评论区说说你的观察 。



上海人才战 |成都人才战|白夜极光 摩尔庄园发行 |二次元美术内卷|防沉迷困局 二次元抽卡|中国做不出赛马娘|自研困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