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嗡嗡惹人烦,蚊子在人类世界还扮演了什么角色?( 三 )

这张美国1920年的海报旨在敦促民众加强自我保护,谨防疟疾感染。

尽管Winegard的一些创作手法有时稍显宽泛而不够严谨,但这不并影响全书的趣味性。他列举了一些科学研究,比如为什么有的人特别招蚊子。(目前这方面还没有明确的科学解释,但有证据表明,20%的人承受了80%的蚊子叮咬。参见T。 A。 Perkins et al。 PLoS Comput。 Biol.9, e1003327; 2013。)根本上说,Winegard最有力的论述是关于疟疾改变世界的能力——不仅仅是帝国的兴衰,还包括遗传学、社会和政治之间的交汇。

例如,他在书中探讨了大西洋奴隶贸易以及疟疾病原体“间日疟原虫”遗传抗性之间的关系。血红细胞上的达菲抗原是间日疟原虫的受体,也是感染的媒介,任何缺少这一抗原的人都对疟疾有天然的抵抗力。95%的西非血统人口都拥有这种抵抗力,而大部分被掳走到美洲做奴隶的人多来自这一区域。极为讽刺的是,当农场主发现这些人对疟疾的抵抗力后,强制他们付出更多劳动,这也成为了奴隶贸易的一个引火线。

Winegard对自己的研究主题充满热情。有些时候,他甚至为了强调一些让读者记忆深刻的观点,牺牲了事实背后的差异和准确性。其中一个例子是二战时期的一段令人毛骨悚然的历史。当时,纳粹德国和美国都在开展寻找抗疟疾药物的人体试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