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大款、兄弟,商圈大佬们为啥那么喜欢立人设?( 二 )

在中国并不算长的现代商业历史中,我们也发现,那些带有个人魅力的创始人,往往是企业不可多得的财富,可是一旦创始人成为了企业品牌的第一代言人后,隐患往往也开始埋下。

01

如果我们细分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企业家群体,他们的公众形象,在很多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是不同的,有着诸如“万元户”、“包工头”、“暴发户”、“大款”、“首富”等不同色彩的称呼。

比如从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企业家、老板,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在社会上的评价往往都是负面的,以致于当时的政府和国家领导人,不得不在很多场合给民营企业家赋予“光彩”的鼓励。

而到了90年代,公众知晓企业家是过节时电视报纸上的拜年形象,“坐在办公桌前手持电话”是典型的老总形象。

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形象要到2000年左右才逐渐成型。零点调查当时在中国十个大城市做了一份问卷调查,统计显示大家印象最深刻的企业家包括李嘉诚、张瑞敏、刘永好、柳传志等,其中互联网行业的张朝阳和王志东也进了前十。插一句,没有马云,那时候的阿里巴巴还待在杭州的湖畔花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