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从无到有 他组建我国灾后心理救援队( 七 )

“专业、长期、可持续,这是对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的基本要求。”吴坎坎说,要做到这一点,仅靠临时驻扎灾区的志愿者是不够的。因而,张侃此前就提出,要通过开展培训、组织课程比赛等活动,培养当地的心理援助力量。

经过多年发展, 依靠当地力量已成为我国心理援助的特色。“我们培养了一批当地力量,包括教师、妇联工作人员等,点燃了星星之火。”吴坎坎说。

“但我们感觉目前的力量还是不够,当多个灾情同时发生,就有一下子被打回原形的感觉。”吴坎坎坦言,“心理援助做了这么多年,可主要还是我们这些‘老人’在做,新队伍的培养工作任重道远。”

近两年,他开始尝试从一线抽离,站在心理所这个国家队的立场,从更高层面看待心理援助。

“我们正在抓紧培训更多专业人员,比如国家救援队、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中的专业心理疏导人员等。”吴坎坎说,他如今琢磨更多的,是怎样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如何推动心理援助成为一个学科,以及怎么推动国家政策落地。

汶川地震之后,国务院陆续将“心理援助”写入震区《灾后恢复重建条例》,5年后,《精神卫生法》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心理援助的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