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豆瓣正在变成“另一个微博” 但豆瓣不能死

文艺青年不是没有商业价值,而是要找对变现方式。

作者 | 御寒

编辑 | 石灿 铁林

不用豆瓣的人,很难想象豆瓣的用户黏性有多大。

用户“海伯利安”发过这样一条动态:“对豆瓣上的一些友邻是什么感情呢,可能没见过,也算不上是朋友,可是一想到他们的存在,就觉得世界还是好的。”

“友邻”是豆瓣早期对好友的称呼。2010年前,在豆瓣上关注别人是需要对方同意的,相当于发送好友请求,两人成为朋友后就被称为“友邻”。后来,豆瓣取消了这个限制,需要确认的朋友关系变成双向关注,也就没有“友邻”这个说法了。不过,老用户还是保持了互称“友邻”的习惯。

十年前,人们觉得豆瓣用户都是“文艺青年”,豆瓣则是文青的“装逼圣地”。随着豆瓣电影出圈,豆瓣的使用人群有所扩大,但即使在诞生的第十五个年头,豆瓣也没有完全摘掉“文艺”的标签。

这种成见不无道理。对大部分人来说,豆瓣只是一个书影音的评分网站。但除此之外,豆瓣还拥有同城、小组、FM、时间等多个产品,环绕在书影音周围,共同形成了豆瓣世界里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相当一部分社交群落生活在这个生态系统里。他们只在,也只能在豆瓣上建立联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