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眼里的咖啡消费品类逻辑( 四 )

我们从占有大约 10% 规模的即饮咖啡说起。即饮就是喝饮料,我们理解它更应该被理解成「咖啡风味的饮料」,它的口感比较甜,或者说容易入口;它的销售场景一般是在便利店,摆在它边上的可能是冰红茶、果汁、酸奶。这类型的产品,饮料属性更强。

接下来是现磨咖啡。这个领域在国外很大一部分是家庭的现磨咖啡,用咖啡机、咖啡豆,一煮一壶,早上起来一人倒一杯,来客人了也直接倒一杯,就是我们在美剧和电影里常看到的场景。这个场景在中国的家庭中很难成为主流,一个是因为麻烦,另一个小户型厨房也没有太多的空间留给咖啡机。另外在中国要喝到咖啡,有便利店、有外卖,都是在美国没有或者不够便捷的消费选择。

星巴克店里做的咖啡也是现磨类别。在进入中国的时候,星巴克将「第三空间」的概念一并带了进来:这里是家和公司以外的另一个空间。消费者在这里不只是喝咖啡,还可以等人、聊天、工作、谈生意。「第三空间」概念对星巴克在中国的成功至关重要,甚至可能比在美国还重要,我们观察到,在美国到店直接拿走咖啡的用户比例更高。

如上分析,我们光顾咖啡馆有较强的社交成分,此前中国市场咖啡馆数量的增长不代表咖啡日常消费的爆发。但现磨咖啡的第三类,就是瑞幸这种外卖的形态,确实是咖啡日常消费崛起的一大证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