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眼里的咖啡消费品类逻辑( 五 )

虽然用到较多补贴,瑞幸的崛起至少为行业证明了一件事——如果你没有在店里坐下来聊天/社交的需求,而仅仅是要喝一杯咖啡的时候,花 30 多块钱买星巴克,对不少用户来说不值当,因为一杯咖啡本身不值这么多钱。

35 元一杯的星巴克拿铁,实际上咖啡的成本是五元左右,这其中除了咖啡豆,还有奶和包装。花 35 块买的是两个服务:成本只有五元的咖啡,以及外加星巴克提供的舒适环境,让你可以坐下来聊两个小时。

后者其实没有直接收费,而是通过咖啡把钱收了,你买的咖啡相当于你帮星巴克付了房租,本质上你是付了这一部分的成本。所以即使一杯咖啡的直接成本只有五块,星巴克的净利润率也就 10% 左右。

节省了环境和服务的成本,单杯咖啡的售价可以降低并且同时盈利。就是说,如果你没有社交的需求,就是想喝一杯咖啡,35 元的星巴克是有被挑战的可能。包括瑞幸在内的创业公司刚好赶上了一个变化趋势:中国消费者真正为了喝咖啡的日常需求起来了。

这种需求类比到茶饮市场也是一样的,没有太多人需要在喜茶里坐着社交,你买一杯 20 元乃至 30 元的饮料,还要为此排队,就真的是为了享受那杯饮料。消费者愿意花这个成本,去享受一杯高品质的饮料,就是典型的消费升级。中国消费者的进化,给投资人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