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世界网络提出者的新观点:企业成败分析都是马后炮( 二 )

但传统观点忽视掉的是,索尼并没有把盒式录相机(VCR)当作观看租赁电影的设备,其初衷是想让人们使用录像机来录制电视节目,从而能更自由地选择时间回看节目。如今在日本,用于这一目的的数字录像机非常流行,可见索尼当时对未来的预测不无道理。瓦茨认为,在当时,视频租赁市场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业内人士的预期,因而索尼的失败并不是战略失败,而是消费者需求转变的结果。

我们把时间调到苹果推出iPhone的那一年——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就曾对苹果的iPhone策略嗤之以鼻。消费者花费500美元购买一部没有键盘的iPhone,还必须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签订两年的合同,这在鲍尔默看来根本不可能。

随着iPhone的一炮而红,鲍尔默这番话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乔布斯英明战略的反衬。但是,倘若当时苹果失败了,人们又会如何评价?乔布斯所说的“用户不知道他们要什么”是否会变成其傲慢和对市场需求颇为不屑的有力佐证?

某项早期的实验也进一步反映了“常识误区”带来的影响。

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对一家虚拟公司进行财务分析,研究人员会对他们的表现进行打分。随后,参与小组还需要对所在团队的凝聚力、沟通和积极性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