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回归生意本质,“共享”二字已失去意义( 六 )

虽然互联网经济中存在赢家通吃的法则 , 人们对共享产品也确实存在真实需求 , 但是共享产品需求的总量总是有限的 。 所在在共享行业内 , 随着赢者通吃的法则不断发挥作用 , 活下来的只有那些具备自我造血能力的企业 。

尤其是当没有资本潮水涌入时 , 共享经济行业便会开始进行出清 。

很多日活跃用户数量不高的共享产品逐渐被淘汰掉 , 比如共享篮球、共享健身房等低频项目最先开始退场;而曾创造\"共享汽车单笔融资规模最高\"的PonyCar业务也遭遇停摆 , 这也预示着共享汽车行业也开始进入到洗牌期 。

另一方面 , 日活跃用户数量可观的共享经济项目也在争取尽快具备自我造血的能力 , 为自己而活的共享经济企业必须要专注于盈利 。 不过 , 共享经济中如何才能盈利 , 这点让很多头部玩家都栽过跟头 。 比如 , ofo就曾涉水P2P、卖线上线下广告、公众号接订单 , 以及杀入电商领域等 , 但这些带来的收益终究是杯水车薪 , 最后也难逃撤离中关村的下场 。

据业内人士分析 , 在复购率很难保证的情况下 , 提高价格以及压缩成本是共享经济企业活下来的唯一方式 。 尤其是压缩成本最考验企业的精细化运营 。 此前 , 哈啰出行曾表示 , 作为行业的老三 , 能够在ofo、摩拜夹击下存活下来的关键 , 在于不断尝试找到一套成本控制、精细化运营的方法论 。 而这点同样也适用于其它共享经济企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