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厂调查:一只盲盒如何从10元炒至千元?( 八 )

上述多重因素叠加 , 盲盒似乎想不流行都难 。 而流行之后 , 会有更多消费者受从众心理驱使 , 入坑盲盒 。

消费主义陷阱?

溢价空间大 , 销量可观 , 公众逐渐对盲盒帝国的缔造者起了兴趣 。

以国内代表玩家泡泡玛特为例 。 7月份官方公布旗下直营门店已经突破100家 , 另有400多家机器人商店 。 创始人兼CEO王宁曾表示 , 单价59元的Molly , 一年能卖出400万个 , 贡献2亿多的销售额 。

2亿元中有多少利润?可参考的是 , 2018年上半年泡泡玛特营收1.6亿元 , 毛利59.91% 。

今年4月 , 泡泡玛特发公告申请从新三板摘牌 , 原股东全部退出 , 由一家名为POP MART(HONG KONG)HOLDING LIMITED 的主体全资控股 , 变为外商独资企业 。 挂牌两年就退市 , 有解读称其是在为出海做准备 。

“你盯着盲盒 , 他们盯着你的钱包” , 消费主义陷阱一说由此出现 。

“60岁的玩具迷 , 买盲盒花了70万”、“夫妻二人4个月花20万买盲盒”等等佐证盲盒成瘾性的社会新闻 , 更让盲盒的风靡看起来像是商家精心设下的一起“骗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