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支付”便捷的背后 安全问题还有几重关?( 三 )

其次,光有规定还不够,日常管理何落地更考验有关部门的执行力。如何对各企业在用户人脸数据各环节进行有效的定期乃至实时监测,如何建立人脸数据泄露之后的责任追溯机制,对涉事泄露信息的企业应采取什么样的处罚标准,有待于相关部门在新规中细化。

需要指出的是,人脸数据的储存、管理等成本较高,技术研发和应用提升也具有相应的投入门槛,而现在市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脸支付机构,那么在新规当中,是否应对其有一定的准入门槛设定,避免那些缺乏技术和其他人脸数据安全管理能力的企业把“刷脸支付”当成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却不愿也不能承担相对应的安全管理责任。

而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来自于有关部门的法律保护是一方面,在使用“刷脸支付”时也应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比如看清人脸信息授权条款,如果其中存在含糊不清或者明显存有滥权之嫌的条款,宁可不用这家企业的服务。有关部门也应对此多加宣传,并要求提供“刷脸支付”服务的企业,在用户使用时有明确的风险提示,帮助用户更为理性看待“刷脸支付”的利与弊,从而谨慎使用。

厘清企业在获取用户人脸数据,以及管理和使用上的行为边界,同时设立将“安全置于便捷之前”的公众认知。如此双管齐下,方能更好规避“刷脸支付”所带来的各种风险隐患,让人们在享受科技高效、便捷的同时也减少其副作用。这一共同管理思路也可用于其他新兴科技领域,从而让科技服务于人类而不是形成反噬。

推荐阅读